很显然,这部电影要sell的就是怀旧。正如阿牛所说:要拍一部属于大马华人集体回忆的电影。
当然,这是很明显的电影宣传策略,电影要卖座,肯定要冠上比较冠冕堂皇的头衔——总不能老老实实地说,“大马华人集体回忆”这个句子,实际上少了好几个关键词,例如“北马”、“90年代”——“北马90年代长大的华人集体回忆”,这明显看起来就逊掉了。无论如何,我是对“全体大马华人集体记忆”这样的说法有点介意的,但是,这不是我文中要谈的最最重点。
因为或许我得承认,虽然不同群体的华人(例如英文教育和华文教育群体)拥有一定的差异,但总有一些无可避免的共性。
我看这部电影,当然觉得很有feel,因为我正是《初恋红豆冰》所要描述,也是想要召唤认同的那个群体——在国家繁荣和平,世界永远美好的90年代北方城镇长大的孩子。更要命的是,我和阿牛在同一个州属成长,青少年时期活跃在同样的活动群体:北工站(北马的本地音乐创作大本营)。那个年代,那段回忆,的确是充满纯真和梦想的,一如电影里的那些风景——蓝天、白云,平静而翠绿的湖面,时间仿佛永远停滞,停滞在糖果般的,无忧无虑的岁月里头。
如果要挑电影内容的瑕疵,或许有人会说,这部电影的题材过于单调,人物刻画也非常平板;然而与其说这是电影本身的问题,更广阔地来看,我们或许可以说,电影的问题,正是马来西亚华社,或者是我们这一代马来西亚华人一直以来存在的问题。
在一个生活简单淳朴的小镇,营营碌碌为了三餐温饱,我们的世界总是那么狭小——所谓的种族和谐,所谓的多元文化,顶多也只不过是路过的印度小摊贩的两声叱喝,或者是回教堂每天早上传来的晨祈声——我们这一代,对国家和民族所有的认知,应该就仅限于这些了吧。我们只求生活安定,父母对我们所有的期待就是赚多点钱以后日子过得好些,亲情友情爱情或者是我们需要烦恼的一切(当然不代表不重要);然而除此之外,我们自扫门前雪,更为复杂更为庞大的国家社会大事,即便只是一些个人的较为深入纠结的思想也好——《初》片里当然没有处理,也无意传达任何相关讯息——因为我们,这些90年代长大的群体,也极少想要触及。
因此我上面所说的差异,在这样的群体中无法认知甚至不存在——直到我们长大,或许有些人会惊觉不同,而想要改变;更多的人却选择留守在自己的小天地里,觉得那可以看见的范围是最安全所在,一辈子不肯再踏出一步。
这部电影最大的优点,莫过于导演在很有诚意的,老老实实地拍一个怎么看到都觉得有点老掉牙的故事。然而,正是这份不加油添醋,不哗众取宠,没有庞大叙事,真实地还原了一个时代的社会面貌,轻而易举地让观众走进电影,回应了导演要透过电影语言展示给观众的那一个部分——而就是这份属于观众和导演之间的共鸣和契合,也带来了电影的成功。
然而,无论是马来西亚华语商业电影,或者马来西亚华社也好,我们真的要只停留在这样的“成功”的框框里吗?如此“票房安全”的怀旧电影可以再拍几部?如果不想再停滞不前,往框框外勇敢踏出第一步,是必要的吧。